记者 姜晓
“现在两三个小时就能装满一车货,一天能发好几车。”10月26日,在大荔县埝桥镇白虎屯村农副产品集散点,村党总支书记唐天喜正忙着核对发货单。亲历村里道路变迁的他感慨:“以前路不通,大家用笼筐运水果,从早忙到晚才凑齐一车。”
这个位于县城西侧的村庄,虽有种植经济作物的传统,却因位置偏远、道路不畅,产业难以形成规模。转机始于2003年,6米宽的老“大蒲路”修通,横跨洛河,直通蒲城;2021年,恰逢“十四五”开局之年,12米宽的新“大蒲路”建成通车。这一新一老两条路在村西头的现代农业园区交会,又在村东头各自延伸,形成了环村路网。唐天喜说:“路通了,村里3000多名村民新生活的大门也在‘十四五’乡村振兴的新机遇中彻底打开了。”
白虎屯村的变迁,正是“十四五”时期我市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夯实乡村振兴交通根基的生动缩影。10年来,全市累计投入127.1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3万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2.06万公里。我市一举荣膺全国“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突出单位,全省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市称号,累计创建“四好农村路”国家级示范县3个、省级示范县9个(含韩城市)。在这张日益完善的交通网中,2071个建制村全部通上沥青(水泥)路,率先在全省实现镇镇通三级公路的目标,为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筑牢了交通支撑。
道路的延伸催生了农村的新型业态,为我市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在大荔县,便捷的交通网络为农产品快速运输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县建设200多个农产品电商服务站点,冬枣年销售额突破16亿元。富平县的柿饼等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额达57亿元,同比增长17.7%,交通赋能让特色农产品在日新月异的消费升级浪潮中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市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始终坚持“高位推动、规划引领、创新驱动、典型引路、融合赋能”的工作法。在富平县,富耀红色旅游路将革命纪念馆、纪念地等核心景点串联起来,年吸引游客约400万人次,实现了红色资源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大荔县依托沿黄公路、大旬线等路网,联动景区和产业园,农旅收入年均增长约18%,诠释了我市在“交通+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其中,创新驱动更为我市农村公路建设注入智慧基因。我市开发的“四好农村路管养平台”,实现了全省首家农村公路信息化管理全域覆盖。通过实施“明眸工程”,全市实时监控点突破400个,形成了24小时不间断的路网监测能力,以数字化转型助力“十四五”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
典型引路也激发了我市全域创建的蓬勃生机。我市每年精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样板路、精品路不少于30公里,2022年至今已累计建成99公里。其中,富耀红色旅游公路、美杨路获评陕西省“十大最美农村公路”,富平县金粟山至张桥镇农村公路(美原镇至杨尧段)获评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S310大旬线大荔段荣获中国公路学会“2025年度美丽公路”称号,这些标杆工程为我市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融合赋能不断延伸着我市农村公路的产业价值。合阳县建成美丽环线,推动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澄城县着力打造樱桃产业核心区;潼关县通过“北斗星计划”串联景区、园区和美丽乡村。这些各具特色的创新实践,让农村公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真正成为农民的脱贫路、致富路、振兴路。
当前,正值“十四五”收官与谋划新发展的关键节点,我市正持续推进农村公路“一路一档”信息化建设,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应用,推动农村公路从“信息化”向“智慧化”升级,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注入更强交通动能。
夕阳西下,白虎屯村的两条公路在余晖中向前延伸。新路上,满载的货车仍在忙碌奔波;老路上,放学归来的孩子们欢声笑语。不同年代修建的两条公路,默默见证着这个偏远村庄从路通到富民、从富民到振兴的美丽蜕变。
在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这个因路而兴的村庄,在希望的田野上不断延伸着幸福与梦想。而这,正是我市“四好农村路”建设最生动的注脚。
条条大路,不仅是连接城乡的通道,更是“十四五”时期通向共同富裕、助力乡村振兴的坚实桥梁。在这幅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画卷中,更多的“白虎屯村”正在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上,续写着属于自己的振兴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