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买球的网站

元宵佳节的月色与灯火

●师铤
来源:渭南日报 发布时间:2024-02-23 09:01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的各式花灯

东方朔和元宵姑娘

正月十五元宵节,人间灯火,天上月圆,是最浪漫与璀璨的中国节日景象。

关于元宵节灯火习俗的起源,学界说法不一,民间传说诸多。流传最广的,大概还是东方朔和一位叫元宵姑娘的版本。

东方朔是汉武帝时期的官员,深受武帝宠爱。有一天,他在宫中解救了一位正欲投井自尽的宫女。相谈之后,东方朔了解到宫女名叫元宵,她的父母生病了,但因为宫规森严无法回家探视,走投无路之下便想自寻短见。东方朔听后安慰元宵姑娘,说你别急,我有办法帮你全家团圆。这之后,东方朔装扮成算命师傅,在街头巷尾四处散布正月十六京城长安将遭受火灾的谣言。一传十,十传百,谣言很快就传到武帝的耳中,他急召东方朔寻求解救之法。东方朔假装思考一番,然后说:“听说火神最爱吃汤圆,宫女元宵不是经常给您做汤圆吗?正月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再传令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臣民还要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以消灾解难。”武帝听后,深以为然,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到了正月十五夜晚,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而获准出城观灯的元宵姑娘也得以和亲人团聚。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作元宵节。

这个传说未见于任何史籍,但在上世纪八十年的民间传说调查中,却被发现广泛流传于大江南北。

有意思的是,囊托了“元宵佳节、皇帝开恩、宫女出宫”三要素的,历史上还真有其事。不过不是发生在西汉武帝时期,而是大唐年间,地点倒一样,都在咱西安——当然那会儿还叫长安。据《旧唐书·韦庶人传》载,唐中宗神龙四年元宵节,长安循例举行上元灯会,中宗与皇后韦氏微服出游到街头观灯,这就罢了,二人还“放宫女数千,夜游纵观”,可惜的是,这些宫女“与外人阴通,逃逸不还。”

后世文人与史家将中宗帝后此行为斥为荒淫乱政,大加挞伐。但对那些在元宵灯会才有机会出宫的宫女来说,这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她们不仅借此逃脱了六个月后一场杀戮甚惨的巨大劫难“唐隆政变”,更从禁宫牢笼中解脱出来,有机会在团圆的节日,回到自己家人身边……

欧阳修的人约黄昏后

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要说写元宵最好的诗词,大概要属欧阳修笔下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和辛弃疾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意思的是,这首《生查子》曾误入南宋女词人朱淑真的《断肠集》,后经明代学者澄清,乃出自《欧阳文忠公集》第一百三十一卷。就此,一首哀婉的名词,从婉约的女词人名下,到了文官巅峰欧阳公名下。

1036年,与欧阳修交往颇深的范仲淹被贬饶州。欧阳修因为替他鸣不平而受到牵连,被贬为夷陵县令。夷陵虽然是小地方,但元宵节也是满城灯火,一派华丽璀璨。此时县衙中的欧阳修形单影只,不禁想起了去年元宵节之夜,当时自己身处首都汴京,旁边是爱妻杨氏,树梢上的明月,满城的灯光,都见证着夫妻情深。一时触动,便挥笔写下了传唱至今的名篇。

这首词的“去年今年”,很容易让人想起唐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都是去年今日,都是某人消失了,某人还在怀念。

说起来,欧阳修婚史复杂,写这首词的时候,他已经失去了两位妻子。这首词究竟是在悼念亡妻还是借悼亡诉说不得志,众说纷纭。

宋徽宗和他的祥瑞

1112年正月十六,大宋都城汴京的宣德门前云雾乍起,诸人震惊,仰头观望。但见一群仙鹤飞来,于宫殿上空久久盘旋,不肯离去,其中两只落在宫殿左右两个高大的鸱吻之上。这一奇景,引得过路百姓驻足观看。仙鹤似解人意,长鸣如诉,经时不散,后迤逦向西北方向飞去。徽宗亲睹此情此景,认为这是祥瑞之兆,吟诗作画以记其实,这,便是《瑞鹤图》的由来。

此图构思奇巧,选用截景式构图,宫殿只绘出殿顶,并将其置于整幅画面的下方中心,这是宋画中极少出现的做法。屋脊线条将整幅画面分割成两部分,头上是神霄仙境,脚下是烟火人间,20只仙鹤在石青渲染的天空中且舞且唳。如此精彩的配图,还搭配有徽宗代表性的瘦金体配诗、“天下一人”的独特花押,引领“诗书画印”一体的创作风尚。

只不过,考虑到徽宗和大宋帝国最后的结局,这个“祥瑞之兆”,在近千年后看来,倒成了笑柄。

讽刺的是,大家看到这幅画总是不忘嘲笑徽宗的自欺欺人,似乎从来没有人考证这群鹤究竟从哪儿来?

近来有专家认为,这“祥瑞”,是徽宗养的道士招来的:首先,徽宗好道众所周知。其次,皇亲贵族养鹤古已有之,徽宗的园林中,就有“鹤庄”。再次,当时的道士行走江湖的“特异功能”之一,就有“招鹤”。

综上,这出“祥瑞之兆”,不过是昏庸皇帝和他的部下联袂演出的闹剧而已。

但是,这幅画,真是好画,无论何时讨论中国画,都离不开它。

说起来,画成后15年,也就是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徽宗被金人掳走,此画散落民间,不知去向。

600年后,此画奇迹般现世,后归藏清内府,盖了一大堆清帝御览的大红章。

1945年,废帝溥仪带了一堆重要文物打算逃往日本,途经沈阳时被人民解放军及苏军截获,那批文物后入藏东北博物馆(即辽宁省博物馆),其中就包括此《瑞鹤图》。

“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元宰相脱脱帖木儿的评价,颇为客观。这位书画双绝的“不称职”帝王,已化为历史的尘埃,只有他留下的美妙图像,依旧流传千古。

辛弃疾的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偏安一隅的南宋,主战派辛弃疾,过得不大开心,“壮志难酬”,是他笔下最多的情怀。

这首《青玉案》大概写成于1174年。

那时候,大宋的半壁江山都在金人的铁蹄蹂躏之下,但朝廷却偏安一隅,“只把杭州作汴州”。

那年的元宵,临安城内歌舞升平,处处管弦,但实际上,强敌还在不断侵扰,只是沉迷享乐的孝宗皇帝并无出战之意,他和他危机四伏的朝廷还在努力地粉饰太平。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空怀满腔爱国之志,一身的文韬武略无处施展的辛弃疾写出了此词。

因此,这首写元宵佳节的词,向来有学者认为,辛弃疾笔下的“那人”,其实是他永远无法释怀的旧都汴京。

张岱和他的龙山旧梦

1601年,后来成为一代生活家的张岱还只有4岁。

很多很多年后,他在文章中写下了这一年元宵的盛况。

那时候,他家还是状元府第,祖上三代进士的钟鸣鼎食之家,那一年元宵,他的父叔辈在龙山放了整整四夜灯。从山路到山谷,从树梢到城隍庙,挂满了张家的灯笼。从山下往上看,漫山灯火就像天上的星河向人间倒灌,水势汹涌。山间到处有灯,灯下到处有席,席间到处有人,每个人都在载歌载舞地欢度佳节。他家长辈们就席地坐在松树下,和游人们一起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

时代的巨轮碾过,曾经的大族在明亡后消失殆尽。曾经的富贵公子,也成了落魄遗民。

张岱长寿,一直活到92岁。

半生阅尽繁华,半生历尽沧桑。

这其中,曾经的繁华旧梦时常萦绕在他的心头,最终落于笔端。

正是于此,四百年后,我们透过他的笔,得以窥探那曾经繁华奢靡的夜晚,得以了解那曾经多彩炫目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张岱形容游人多,说“又如隋炀帝夜游”。讲起来,隋炀帝他爹隋文帝提倡节约,对元宵节民间大闹灯火禁止颇严。但是,勤俭持家的爹偏偏生了一个奢靡浪费的儿子,炀帝铺张浪费的史上留名。610年正月,因少数民族首领云集洛阳,炀帝调集民间艺人进城,于十五日在洛阳皇城端门外举行盛大的百戏汇演。《资治通鉴·隋纪》记载:“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此而开元宵行乐之端。所以胡三省注曰:“今人元宵行乐,盖始盛于此。”

从东方朔传说算起,两千多年过去了。时代巨轮下,弄臣也罢,宫女也罢,明君也罢,昏君也罢,诗人也罢,贤臣也罢,都已成历史的尘埃。但是他们留下的传说和诗文书画,千年不老。

这,便是文化的魅力。

《瑞鹤图》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