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买球的网站

首页/ 专题专栏 / 我们的节日 / 端午节 / 端午民俗 / 正文

端午记事

来源:渭南日报 发布时间:2024-06-07 09:12

■杨虎

吾乡陕西大荔的旧日风俗,除了春节之外,端午与中秋二节最为重要。每到过节前几天,亲戚朋友之间就开始“送节”。端午节的礼物一般须备足四样吃食,其中必有本地所制的绿豆糕、鸡蛋糕,兼带田间地头和房前屋后所产的时令瓜果,尤以大黄杏居多。节日当天,须食四糕:绿豆糕、鸡蛋糕加油糕与甑糕,似寓“步步高升”之意。大人于此日多饮雄黄酒,其法甚易,将少许雄黄粉提前泡至白酒中,酒多为本省所产之杜康、太白、西凤、西安特曲等,待雄黄粉完全沉淀、酒变澄澈之后,小口饮之。饮毕,将如细泥一般的雄黄粉末分别涂抹于小孩额前、耳鼻、手腕、脚腕等处,据云可防蛇、蝎、蜈蚣和癞蛤蟆等毒虫的侵袭。以我所经历而言,其中滋味并不好受,因此在被涂抹之前,常常面露难色,唯恐避之而不及。但大人必于此际绘声绘色讲述昔日白素贞于端午节饮雄黄酒而显原型的传说,由此而郑重其事为我辈普及雄黄可避毒虫的常识。想及乡中常见蛇虫的恐怖相以及被毒蝎马蜂袭击后的痛楚,便觉雄黄之伟力亦堪敬服,而满身雄黄粉末和酒味的难受劲也不足畏矣。

端午节不食粽子,乃吾乡一大特色,偶见小商贩走街串巷叫卖所谓凉米粽糕者,但应者常寥若晨星。后来我胡乱分析,恐怕是因为关中人饮食素以面食、小米为主,干者以馒头、锅盔、面条、饺子、包子、面皮为主,稀者以小米粥、沫糊(枣沫糊、南瓜沫糊、鸡蛋沫糊、黄豆沫糊等等)为常,大米绝少入厨房而上餐桌。主厨者制作面食,常能花样翻新,味香而美,烹制小米之外的大米、糯米、香米等异乡之物,虽也能推出甑糕、甜盘子、醪糟鸡蛋等零星美食,但大多数情况下难免技不如人,本地所制的粽子显然不能与南国美味一较雌雄。直到来北京上大学前,我食用大米饭的次数屈指可数且乏善可陈,这种情况在关中人群中,当为绝大多数。犹记某年端午节,父母大人为满足我姐弟几人的好奇心,破费购得几个粽子。其大小如东北大馅饺子,剥开粽叶后,米团洁白如玉,无馅,置碗碟中,淋蜂蜜、蘸白糖而食之,味甚寡淡。入口之后,姐弟几人面面相觑,硬着头皮如嚼棉花一般将其勉强吃完。从此以后,直到上大学,我每见粽子都是掩面而过,敬而远之。

本科毕业前,本师肖东发先生受绍兴图书馆之邀,参加古越藏书楼学术会议。当时本师已有收我入师门之意,本着“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并重的教育理念,让我这个黄土气息甚浓,刚直有余而温婉不足的学生开眼长见识,遂携我一同前往,接受江南水乡人文的滋养与熏陶。第一站为杭州,师生二人晚宿西子湖畔,翌日早起,本师不惧劳累,带我步行参观完文澜阁、杨虎大楼、三潭印月等名胜古迹后,特意请我在楼外楼品尝西湖醋鱼和宋嫂鱼羹等本地佳肴。下午再逛其他胜地,傍晚时分匆匆赶至汽车站,拟乘车赶往绍兴。候车之际,师生二人已是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上车之前,本师特意从路边购来热气腾腾的茶叶蛋与粽子,权作充腹之用。此时此地,再遇粽子,我依然有恐惧和排斥之念。怎奈一则万难拒绝本师的温暖关爱与满腔美意,二则我平日饭量颇大,对饥饿的忍耐力极弱,只好硬着头皮吃起来。饥饿的确是最佳的厨师,再加上江南所产远胜吾乡,粽子入口,竟让我顿显狼吞虎咽、风卷残云之态。腹饱神旺之后,深感本师待我如同己出,心中油然而生一股暖意,从此便彻底改变了对粽子的刻板印象。后来由小枣粽而豆沙粽,由香肠粽而排骨粽,由大黄米粽而大块卤肉粽,皆能坦然接受并大快朵颐。

不食粽子以外,吾乡过端午节,亦无赛龙舟之事,我居旧乡一十八载,对此事一直闻所未闻,躬逢其盛更是一种奢望。以我所见,大概独特的山川地形让此事无法举行。吾乡古称冯翊、同州,居八百里秦川之最东端,其地东临黄河,西接长安,北依铁镰山,南仰华岳。县中有河曰洛水,水域甚窄,蜿蜒如带,从西北至东南贯县境与渭河汇合后,东入黄河,于吾乡东南隅形成三河交汇的壮阔景观。天朗气清之日,于黄河堤坝之上张目四望,近可睹黄河之水从北滚滚而来,纳洛、渭之水后向东南滔滔而去之势,远可观河东中条山、河西华山巍然耸立连绵不断之形。远近闻名的鹳雀楼(想非唐时之旧)更是赫然在目,唐时王之涣登斯楼而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之名句,正是居河东西望吾乡之所见也。昔日蒲城杨虎城将军少年未得志时,曾至此口占一绝云:“西北山高水又长,男儿岂能老故乡。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此种山高水长、浊浪滔天的独特景观,引发英雄豪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之壮怀则绰绰有余,组织民众鼓乐喧天赛龙舟则颇不协调,且危险异常,万难行之也。

除此之外,每至端午节,家家门前悬挂艾蒿、小孩无论男女佩戴各色锦绣香囊,则与他处无异。每至节前,外婆都会绣形状各异色彩纷繁的香囊,任由我们姐弟几人自由挑选。香囊裹以雄黄、香草诸物,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淡淡幽香,闻之颇能醒人耳目。散发香囊之际,外婆常会取出各种美食让我们品尝,至今最为难忘的是,她将田间新采摘的黄瓜洗净后,以刀去其尖,用勺挖空内瓤,往中空部撒以少许白糖,便成一甘甜鲜爽的乡间美味,至今思之,仍觉口齿留香。居京华后才知,与佩戴香囊之俗近似,别处多有系五彩线之俗:节日当天,将五根颜色各异的丝线合为一股,缠绕于小孩手腕、脚腕处,状如五彩手镯和脚镯。节后逢第一场大雨,即将其剪断,弃于流水之中,有全身晦邪之气逐水而去的寓意。此外,吾妻老家沈阳尚有顶鸡蛋之俗。此日早饭时,每人手握一水煮熟鸡蛋,依次与他人相向而抵,碎者败而全者胜,抵碎众蛋而傲然独全者,如同苦经鏖战而得全胜的大将军喜气盈盈、气压群雄,颇有“虽南面王不易也”的乐趣与气概!而败者则绝不至于垂头丧气、郁郁寡欢,相反,却能在短暂的唉声叹气之后,迅速融入轻松欢快的节日氛围之中。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仅观各地端午节风俗之不同,足见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亦势之必然。查欧阳询《艺文类聚》,可知至唐时,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已是众说纷纭,除纪念屈原说之外,尚有纪念介子推、孝女曹娥之说,风俗则有食角黍、粽子,赛龙舟,挂艾蒿,系五彩线,洗兰汤浴,做赤灵符贴胸前,取蟾蜍及百草制药,真是不一而足。由唐至今,各地风俗又在不断变迁和丰富,亦在所难免。在各家端午节的餐桌之上,粽子也已俨然后来居上,逐渐成为主角。未来的风俗,料想亦当继续随时革新。风俗虽代有因革,但其教人趋吉避害、以正修身之寓意则一以贯之。以“端午”二字而论:端者,正也,始也;午者,亦正也,在地支位列第七,居正南方,为离卦之象。似云行端表正者,方能居天下之中向明而治。又五月于十二消息卦中为姤卦,卦形上五爻皆阳而初爻为阴,有极阳之时一阴已悄然而生之象,教人于如日中天之际须谨小慎微,防患未然。由此而言,古人特重端午,实有至理存焉:自律自强、形端表正、居高守谦乃人生奔赴光明、走向辉煌的正道;时刻留意防范毒虫侵袭、病菌感染为确保身心健康、行稳致远之要术。为学理政不易,为人处世尤难,人生一世,严于律己与防范宵小,皆不可或缺之要务也!

回首往昔,我居京华已二十余载,与旧乡渐行渐远,但每年都能在端午节前收到老家亲朋寄来的绿豆糕、鸡蛋糕以及甜瓜、油桃等时令水果。端午节时,与家人同食粽子、绿豆糕和家乡的各种时令水果,看妻女顶鸡蛋、戴五彩线,把酒与家人同论秦地端午节与他处之异,分享我对“端午”二字的粗浅之见,其中也有无穷乐趣。的确,我也懂得,一个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应与时俱进,兼收并蓄,食谱多样些,眼界开阔些,见识独特些,便能享受更多生活中的乐趣与美感。但毕竟“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端午节夜半人静时,常会想起二十余年前在老家过节以及在杭州大口吞咽粽子的情景,不知不觉间,欢欣与怅惘之感便交集于心头。我想念外婆的香囊、父亲的雄黄酒、母亲做的饭菜、大姐送来的糕点、本师急匆匆买来的粽子,还有那些关于如何防毒避邪的种种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