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二娟
“在半成品香包里塞一小团棉花,再放入适量的艾草粉,缝制前将褶子捏紧……”6月4日,在陕西黄河河务局机关服务中心,胡西凤一步一步地教女职工们缝制香包。
不一会儿,在她的教授下,一个个五颜六色、香气扑鼻、造型独特的香包就呈现在大家面前了。
79岁的胡西凤思路清晰、手脚麻利,每年端午节前夕,不少社区和单位会邀请她给大家做“培训”,她对此乐此不疲。“现在做针线活的年轻人很少,有人愿意学,我打心眼里高兴,也乐意将自己所学教给需要的人。”胡西凤笑着说。
“培训”就是教大家做香包,谈及做香包,胡西凤介绍说,她自小就喜欢做手工活,做得最多的就是香包、布鞋、鞋垫,但年轻时需要照顾家里和孩子,没有太多时间。现在空闲时间多了,便重拾了针线活。端午节前夕手工缝制香包这个传统,她已经坚持了27年。
胡西凤将红绸子、绿缎子、黄穗子等材料,做成红心形、南瓜形,还有老虎、鸡、狗等各式形状的香包。这些装满爱意的香包除了给家人外,她还会送一些给邻居和朋友们,剩下的则会拿出去售卖。
离端午节还有半个月的时间,胡西凤就开始摆摊了,每天早上七点,她都会推着香包摊准时出现在家附近的朝阳公园门口,这些香包总是能吸引路人的眼光,观赏的、购买的、询问的,顾客络绎不绝。“姨,我是从老城那边过来的,给娃买几个金鱼样子的香包。”“姨,我今天过来再给朋友捎几个心形香包。”“现在这种手工香包太少见了。”……
每年4月,胡西凤就开始为缝制香包做准备了,从购买布料、香草、丝线等原材料,到缝制、出摊全是她一个人完成。“大一点的香包一天能缝制20个,小的一天能做50个左右。”她说,那段时间,每天除了固定的三餐、休息外,余下时间都用在手工上,用一个月时间制成1100多个香包。
胡西凤卖的香包也比别人便宜,价格基本都是一元、两元。“不为赚钱,我就是纯粹喜欢做,看到它们被喜欢的人带走我很满足。”胡西凤说。
对于今年的“业绩”,她也很满意,每天平均能卖200多元,有时一天也能卖上四、五百元。摆摊一周了,现在已经售完了一大半,很多款式都快没有了。“今年这几款最受欢迎,早上有位顾客买了40多个。”胡西凤指着货架上的心形串和南瓜串香包说。
近几年,市面上出现了很多机器缝制的香包,但胡西凤还是觉得手工制作的香包更有意义。“虽然手工制作繁琐又耗时,但一针一线缝进去的是一种寄托,一种祝福。”胡西凤说,她会坚持将手工活做下去,这不仅仅是一种兴趣爱好,更是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
最近,胡西凤还喜欢上了拍小视频。空闲之余,她将自己缝制出的猫头鞋、虎头鞋等手工艺品拍成视频发到网上,并进行售卖。“年前,有位西安的顾客从网上看到我做的鞋后,主动联系我,毫不犹豫就买了58双。”谈起这些“大生意”,胡西凤一脸满足。
“姨,明年端午节你还得来给我们‘培训’。”临走时,陕西黄河河务局职工武芸芸笑着对胡西凤说。
“好,一定来。”胡西凤的回答干脆利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