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峰
月是故乡明,佳节倍思亲。
放下手头的书,遥望窗外,黛色的蓝天上,银光四射的圆月,灿烂光明。此刻,过去往事,丝丝缕缕,涌上心头。
我的家乡在渭北平原,洛河岸边,卧虎山下的一个村庄。这是一个有着古老历史、封闭而又讲究传统礼仪的村庄。到了中秋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回家,看望父母。自然,奉送的节礼,少不了团团圆圆的月饼。
到了中秋时分,家家户户,洒扫庭除。在清洁的小院里,面对明月,摆上月饼,焚香祈福。祭月的传统,就这样流传下来。不过,随着岁月的演进,月饼不只是祭月,也成为亲戚之间交往走动的贵重礼物。
少年不识愁滋味,一年到头,盼望着中秋,中秋到了,就有香甜的月饼。那时能吃上月饼,是一个小小的奢望。父亲在城里工作,到了中秋节,把平日舍不得用的糖票积攒起来,在供销社买好一点红白糖,又设法找点青红丝、核桃仁等食材,带回家来,自己动手做月饼。
不等日头偏西,母亲便在黑亮的瓦盆里和好面,从后院的麦秸堆里,抽些麦秸草,支起鏊子,生起火,开始和父亲一起做月饼。他们把和好的面先制作成大小匀等的剂子,搅拌好糖果馅子,接着用擀好的剂子包好馅子,压在木制的月饼模子中,轻微地在菜案上一磕,整齐地摆在竹笼上。还有一道制作的工序,是用八角沾了食用红,轻轻地压在月饼上,月饼顿时就有了洋洋的喜气。
烙月饼心急不得,需用麦秸小火慢慢地烙,等一面微微黄亮了,再翻过来烙另一面,最后盖上锅盖,静置等候。不一会,厨房间便充盈着甘醇的香味,揭开锅盖,金黄色的月饼就烙好了。收拾在白瓷盆中,只等着月亮升起来。
月亮终于爬上屋顶,挂在老槐树的树梢上。在融融的月光下,全家人坐在院子里,母亲端来白瓷盆,给爷爷泡好一壶酽茶,大家有说有笑,开始品赏月饼。
爷爷说:“知道不,为啥今天要吃月饼?”
“为啥?”我问爷爷。
爷爷笑了笑,说:“这是纪念女娲呢。”
“女娲?”我疑惑地问。
爷爷接着说:“女娲当年炼制五色石做成饼子,用来补天呢。”他呡了一口酽茶说:“月饼就是后人用来纪念女娲呢。”
虽然,那时的我还不大懂女娲的故事,也不知道爷爷所说的月饼的典故从何而来。但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却牢牢记住了这个关于月饼和女娲的故事。长大后,读书才知道,在《淮南子·览冥训》等典籍中记载,远古时代,四根天柱倾倒,九州大地裂毁,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这是一个关于人类在自然中顽强生存的美丽的传说。
那么,月饼与女娲补天真的有联系吗?直到现在,还找不到真实确切的文字资料。我想,大约是为了纪念伟大的华夏民族人文先始和福佑社稷的女娲,把人世间美好的事物都与她相联系,人们便有了各式各样的传说吧。然而,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最早出现了关于月饼的记载。起初,它是作为祭月的食品,似乎与女娲没有多少联系。可是,细究起来,不能说没有一点联系:没有女娲补天,哪儿有月儿呢?
再说,渭北的风俗,出嫁的女儿,在中秋节回娘家送月饼。这个古老的风俗,一方面喻示着团圆和美满,另一方面不就是寄意着女儿们归来,再补起一家“缺失”的天?
万千人看中秋月。那时,沐浴着银色的月光,嚼着香甜的月饼,吮吸着弥漫在村外田野里吹来的糜谷和豆香,婆和母亲,还有大姐、二姐和弟弟,以及村里村外的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院子里,讲述着月饼的故事,欣赏着千古不变灿烂光明的月儿。只可惜,他们再也不能和我们在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了。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中秋,我思念我的亲人……